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村医肖细芳:用心守护一方百姓安康

时间: 2017-11-10 11:34 来源: 政治处

    肖细芳,现年岁,是西山街道塘角头村卫生室的一名普通医生。多年来,她用勤劳、善良、纯朴操持着整个家,用仁爱和热心来行医。在婆婆眼里,她是一位体贴孝顺的好媳妇;在乡亲心中,她是一位好医生,是乡亲、邻里称道的好榜样。

  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2000年,是肖细芳来到塘角头村卫生室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她和吕继伟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吕继伟只有兄妹两人。肖细芳嫁过来后,便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2006年,婆婆蔡先梅突然中风。这对一家人来说仿佛是晴天霹雳,因为大家刚从公公去世的伤痛中走出来。不过坚强的肖细芳很快就冷静下来,在医院里忙进忙出,悉心照料婆婆。出院后,虽然婆婆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依然不能下床。

  乡村医生的工作十分繁忙,为了照顾婆婆,肖细芳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回家看看,为老人做饭、端茶倒水。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不忘每天为老人擦洗身子、换洗衣服。她常常念叨着婆婆生病前对她的好,她总是盼望着有一天婆婆又能和生病前一样活动自如。

  2008年的一天,肖细芳惊喜地发现,婆婆能下床走路了。婆婆走起路来有些颤颤巍巍,为了排解婆婆苦恼的心情,她经常扶老人外出散心。婆婆有高血压不能多吃肉,她就留心控制婆婆吃饭的油腻程度,每天变换着花样给老人做清淡可口的菜肴,哄老人开心。

  渐渐地,婆婆的身体状况开始慢慢好转,手也能活动了。闲不住的老人常常念叨着儿媳的好,帮着家里做些家务,有时候还能下厨房炒几个菜。但由于手还有些不利索,家里的碗碟摔坏了不少。每当这时候,婆婆十分自责、内疚,肖细芳总是安慰她。为了减少婆婆的心理负担,她把家里的碗换上了不锈钢碗,并鼓励婆婆要多活动活动,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康复。

  为了照顾婆婆,肖细芳甚至放弃了提拔和调动的机会,她说:“村卫生室距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这样还能经常回家看看婆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我就觉得十分幸福。”

  都说媳妇难做,可肖细芳的所作所为让老人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婆婆说:“有这样的好媳妇,是我的福气啊!”

  有事就去找细芳

  塘角头村卫生室的大门上写着一串数字,那便是肖细芳的手机号。行医十余载,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村民一个电话,肖细芳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她说:“乡亲们信得过我,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看到他们健康,我就觉得很幸福。”

  2月23日,经一路颠簸,肖细芳来到东佛林场,为小儿麻痹症患者周超英看诊。周超英今年47岁,6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腿脚和手失去活动能力。自1998年肖细芳来到塘角头村卫生室后,她便总也放心不下这位患者。

  来到周超英家中,肖细芳便走到房里,为周超英测量血压,检查心脏。听说患者近期身体不适,她便嘱咐家属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周超英的母亲王婆婆说:“多亏了细芳,这么多年来,总是她上门为超英看病。”

  听说肖细芳来到了湾里,一些婆婆爹爹便赶过来。“细芳,也给我量量血压。”爹爹,您的血压高了,要多注意饮食,尽量吃清淡的食物。”针对老人们不同的身体状况,肖细芳逐一给出相应的指导。

  前段时间,村里的赵金林老人肺气肿又犯了。每当犯病,他就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肖细芳,还没等老人开口说话,肖细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一会儿,肖细芳就赶到了老人家中。在肖细芳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身体越来越硬朗。“细芳就是我们的活病历,她知道村里每个村民的身体情况,平时有什么慢性病?对什么药物过敏?有细芳在,我们心里就觉得踏实!”老人们笑着说。

  村里有个周姐,十多年前因一次意外成了植物人。她卧病在床多年,时常出现尿道感染、器官衰竭等问题,常常要打上十天半个月的针,一天打一次,严重的时候一天两次,遇上紧急情况,只要一个电话,就算是晚上,肖细芳也会第一时间赶到。

  从医19年,肖细芳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事情,她说:“有时遇上下雨或下雪的晚上,我正睡得香甜时,接到病人的电话需要出诊,这时我也有埋怨,但一想到病人还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我就什么也不顾了,赶紧拿上药箱出诊。”

  其实,肖细芳家里有两个孩子,负担也很大,朋友们经常劝她换个环境,但每次看到村民们生病时痛苦的眼神,肖细芳就难以放下,她选择了继续坚持。因为平时工作忙,肖细芳在生活上对孩子们缺乏照顾,但在教育上却没有亏欠,她言传身教,两个孩子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

  记者手记:一年365天,有362天肖细芳是在塘角头村卫生室度过。她没有让人羡慕的薪资,更没有节假日,但她在平凡而又重要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服务于乡亲,尽心尽责。她用一颗医者的仁爱之心,在远离喧嚣的乡村里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康。(鄂州日报)